读一本书 看一部电影或话剧 欣赏一幅画作
人们总是想要抓住其想要表达的意义
活着的人也想发现其生命的意义
意义就是我们的追求吗
人生如果是不断追寻某某意义的过程
突然又觉得被束缚住了
有追求的人总是瞧不起没有追求的 就像站在道德高处的总瞧不起失德的人一样
人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标准来划分人与人之间的界线
能够同时俩种不同的声音的头脑 确实不易
从小到大构置的种种偏见 到了一定阶段开始一件一件打破
包容这个不安的世界 本质是理解和发现
有朝一日放下追寻 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一本书 看一部电影或话剧 欣赏一幅画作
人们总是想要抓住其想要表达的意义
活着的人也想发现其生命的意义
意义就是我们的追求吗
人生如果是不断追寻某某意义的过程
突然又觉得被束缚住了
有追求的人总是瞧不起没有追求的 就像站在道德高处的总瞧不起失德的人一样
人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标准来划分人与人之间的界线
能够同时俩种不同的声音的头脑 确实不易
从小到大构置的种种偏见 到了一定阶段开始一件一件打破
包容这个不安的世界 本质是理解和发现
有朝一日放下追寻 遇见更好的自己
台灣十一天,每天都睡在不同的天花板下,回到新加坡熟悉的床上,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的卻還是這一路騎行的畫面。一周之內,生活再次恢復到正常狀態,上班、夜騎、打球,身體和心情也隨之平靜下來,心想還是把總結放在這篇遊記的最前面好了,畢竟九天的路程讓大家一口氣看下來太有難度,有興致的朋友可以找時間慢慢往下看。
[audio:Stardust.mp3]台灣的風景去過的朋友都自有體會,其實無論你選擇哪一種出行方式,都難免因為趕時間而錯過一些風景,在都市生活工作的人們,總是把時間和效率掛在嘴邊,而真正懂得利用時間珍惜時間欣賞時間帶給我們的美景的人卻少之又少,15-30公里的速度,台灣稱之為“慢生活”,而這一次騎行環台就是驗證【騎行是欣賞風景的最佳速度】的一次完美實踐。
一路經過的城市、鄉村、山谷、海岸,對我都是陌生的,從踏上腳踏車駛出第一個路口開始,幕幕不同的畫面就在接連不斷地衝擊我的感官系統,大腦既要馬不停蹄地處理這些信息,還要保持身體和座駕的平衡,可以說這一路上我是完全把自己【置身事外】於以往的一起經驗習慣之外,工作或平常生活中的任何瑣事都沒有機會來煩到我,不得不說,這是對大腦很好的放鬆和休息。 靚麗的風景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和你吸進的涼爽的自然的空氣,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踩踏運動產生的勞累,白天騎行的過程中,時刻處於緊張興奮的狀態,當渾身肌肉適應了機械運動強度,巡航就像步行一樣並不會使我們感到疲勞,真正疲勞的時候是騎了一天車回到酒店淋浴洗衣之後,趟到床上和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爬山另算)。
收穫風景之外,長時間連續的團隊騎行,的確會讓騎手對自行車這項運動產生全新的認識,騎行台灣創造了我騎行生涯的多個第一次:第一次海外騎行,第一次多天長途騎行,第一次爬山,第一次車隊高速跟車,以及第一次騎碳車……,因為年紀比較小,車子比較快,一路上不得不保持在第一集團前進(爬山時候真跟不上了),騎下來還是可以得到資深騎士的認可。卡鞋買了幾年斷斷續續卻沒有怎麼用過,累計的路程不夠始終會擔心摔車(第一天等紅燈時果然原地x3摔了……),不過經過300公里的磨合之後,卡鞋的障礙完全翻篇,人車腿鞋之間產生默契之後我可以完全駕馭Propel這台破風型車輛,出於空氣動力設計,Propel平路的前進性非常突出,甚至有一些逆風路段,我都感覺不到逆風存在,只要不是連續的山坡都如履平地,下坡時更需要挺胸抬頭增加風阻來降低車速……從鋁到碳的確可以在速度上得到質的飛躍。當然和資深騎士們一起出行,可以學到很多騎行的禮儀和技巧,重要的是團隊出行除了拉風以外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出行人員的安全,前方或後方有什麼路況中間的騎手都可以及時了解,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照顧前後其他騎手的安全,雖然期間發生了兩起令人心有餘悸的翻車事故,所幸摔車的夥伴都沒有大礙,也沒有造成像去年環法那樣的集體摔車。
說完了風景,說完了車,讓我來談談這次台灣之行印象最深的吧~沒錯,當然是可愛的隊友們。上面說到我是隊伍裡面年紀小的,我也是萬萬沒想到啊,整個隊伍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泰國、美國的大哥大姐一共三十八位,比我小的目測只有一個成都美眉和一個台灣小鮮肉,團隊平均年齡目測50+……是的,你沒有看錯,雖然整體年齡偏大,可是相處下來哥哥姐姐們的活力和能量一點也不輸給年輕人,他們大多保持鍛煉,不經常騎車的也會時常參加登山、游泳、馬拉松等其他項目,基本的體力和身體運動機要比不平時不運動的年輕人還要好。9天900公里的路程對我們每個人都是挑戰,對那些平時不怎麼騎車的夥伴來說,有些路段真的十分艱苦,可是愛好運動向往戶外抱著同樣目標的一群人,還是靠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完成了所有的路程。從開始的陌生,經過途中的相互了解和鼓勵,抗過風頂過雨的考驗,使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信仰/背景的夥伴們凝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了生命中一次美妙的探險。團隊當中有三分之一是台灣的在地人,我們這些外鄉客,一路上都受到了台灣夥伴們最熱情的款待,騎行和休息的途中,台灣的大哥大姐們都會給我們介紹當地的歷史或風俗,而最精彩的是到了晚上,酒足飯飽之後,他們會帶著我們遊覽駐地附近的景點或夜市,照顧之周到可謂無微不至,作為一個第一次來台的大陸人,我真的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在這裡真的要對親切的台灣同胞們說一聲感謝!感謝!感謝!並不需要更多冠冕堂皇的客套,你們沒事到新加坡或者大陸東北來玩就好啦~~~
台灣人會說,愛台灣就要做三件事,攀登玉山(台灣第一高山海拔3952米),橫渡日月潭(3300米)和騎行還台,不少人都是為了有生之年達成這三個目標來參加的活動,電影【破風】裡面有一句台詞說,很多事情現在不做就再也不會做了,其實就像Nike/Adidas的廣告說的那樣:“Now or Never” “All or Nothing”,我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來認識世界,用自己的汗水來丈量生命的廣度,收穫的是不僅僅是世界,更是更好的自己。相信每個騎行環過台灣的人都沒有理由不愛上這裡,有機會我也要把玉山和日月潭給拿下,當然還有自行車項目裡著名的武陵登山挑戰賽(King of Mountain) ,小伙伴們約起來吧~~~
先抒發到這裡好了,分割線之後就環島每天的點點和滴滴!
前言
相信很多人接触自行车是把它当作一种交通工具,还记得十一小学几年级央求爸妈让他们给我买自行车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骑车去上学,小学校离家走路只有几分钟的路程,父母当然会问你要车干什么呀,现在的我会告诉他们是为了去更远的地方,三年级的我只会软磨硬泡,父母坳不过我,花了三百块给我买了人生第一辆山地车,如果三轮车也算自行车的话,那么在我学前还在看红楼梦跟姥爷下军棋的时候就已经是大院子里面飙车最快的小孩纸了。
从初中开始,每天骑车去上学,直到高中毕业,春夏秋冬风雨无阻,经过城市复杂交通状况的洗礼,摔车、碰撞都是成长路上的小插曲,至今身上留下的最长的伤疤就是初一的某个夏日中午被汽车刮到留下的。
上大学之后骑车的机会就只有每年暑假回家,翻出那台绝壁限量拉轰的轴传动黑马牌自行车,刷刷盛京子夜的大马路,逗逗路上打不着车的酒蒙子,青春年少如此。
毕业三年后来到新加坡工作,重新捡起儿时的爱好,入手人生第一台公路车,同样经历人生最重大撞车事故,小白壮烈牺牲,却没有阻挡我继续骑行的信念,小兰接班一路陪伴至今,每年带着小兰环绕坡县若干次,虽然每次都能认识新伙伴,可是让我驻足的风景却已不再。 (更多…)